想想我们从小接受的体育教育,似乎总也绕不开两句话:“强身健体,为国争光”。体育课被称作“副科”,中考体育成了突击项目,奥运会金牌数成为衡量国家体育实力的唯一标准。
图源:新华社
这种将体育简单划分为“强身健体”和“为国争光”的二元认知,正在让我们错过体育最本质的价值——它首先应该是一种带给人们纯粹快乐的生活方式。
虽然研究报告显示我国7岁及以上年龄人群中,有接近七成的人每周至少参加一次体育锻炼,但另一个现象更值得深思:为什么很多人在离开校园后,体育锻炼就戛然而止?
或许正是因为,我们从未真正学会从体育中获得快乐。
01 当体育沦为工具:我们失去了什么?
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体育往往和中考分数、体重数字捆绑。这种功利化的认知,使得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处境变得异常尴尬。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1年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33%。达标率上去了,但学生对体育的真挚热爱呢?
当体育仅仅被视为“拿高分”“衡量身材和指标”的工具,一旦这个目标达成,它的价值似乎就消失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在摆脱了体育考试的“束缚”后,反而彻底告别了规律运动。
除了学业压力,更根本的是我们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偏差——我们从未真正将体育视为一种能够丰富生命体验的生活方式。
02 从“为国争光”到“与民同乐”:体育价值的回归
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中国金牌“零的突破”,那一刻确实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但近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对“体育强国”有更丰富的理解?
值得欣喜的是,变化正在发生。
“村BA”、“村超”、“苏超”的火爆出圈,让我们看到体育最动人的模样——没有高额奖金,没有专业运动员,有的只是普通人对篮球、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
图:爆火的苏超现场
在贵州台江县,一场村级篮球赛能吸引数万人现场观看,线上直播观看量累计达到数亿次。这些数据背后,是民众对体育本质价值的重新发现。
同时,体育产业也在逐步走向成熟。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这一数字彰显了国家发展体育产业的决心。
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优质的体育内容付费,从购买赛事会员到参与马拉松、骑行等付费活动,这标志着我们正在从“观看体育”转向“体验体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
03 构建新生态:让体育回归生活本身
要真正打破功利主义的桎梏,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让体育真正回归生活的生态系统。
在学校教育层面,或许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运动部”制度。在那里,体育不是一门需要考试的课程,而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某实验小学的体育课 图源:新华社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更多元的体育空间。除了标准的竞技场馆,社区里的街头篮球场、公园里的健身路径、商场里的溜冰场...这些触手可及的运动场所,才能真正让体育融入日常生活。
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
当我们不再问“运动有什么用”,而是开始感受运动带来的多巴胺飙升的愉悦;当我们不再仅仅为金牌欢呼,而是学会欣赏一场比赛中的战术配合和个人突破,体育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亮色。
体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和奖牌,而是生命最原始的冲动——奔跑、跳跃、流汗时的那种纯粹喜悦。
构建健康的体育生态,需要的不是颠覆性的改革,而是我们每个人对体育认知的微小转变。
当我们开始为了快乐而运动,而不仅仅是为了健康或荣誉时,体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平凡生活的一束光。

手机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