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向来不缺舞台,但舞台需要不断更新。启德体育园的亮相,让“盛事经济”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名片。英超亚洲行、沙特超级杯、Coldplay和周杰伦的演唱会,一场接一场,半年间吸引上百万观众。
但若只看热闹,便低估了体育场馆的意义。
它们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文旅和社会心理的“放大器”。
而在启德之外,另一座场馆的故事同样值得关注。红磡体育馆,这座几乎承载了几代人青春记忆的地标,已经完成升级,并将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香港赛区迎来篮球比赛。
一个“新”,一个“旧”,两个场馆共同勾勒出香港体育发展的另一面。
01 启德体育园:体育如何成为文旅引擎
启德体育园耗资319亿港元,历时五年建成,被称为“全球第二贵”的体育场馆。
很多人第一次走进启德,会惊叹它的科技感:可开合的天幕、可移动草皮、全场空调系统。
图源:kaitaksportspark
但启德真正的意义,并不只在建筑细节,而在它所带来的“文旅模式转变”。
过去二十年,香港的旅游记忆大多是“购物天堂”。但在摩天大楼早已不稀罕的今天,购物早已不足以撑起一座城市的吸引力。
人们来香港,更多是为了体验:一场比赛,一场演唱会,一次马拉松。启德的存在,让香港在国际盛事的版图上重新拥有竞争力。
启德举办的演出与赛事 图源:kaitaksportspark
更重要的是,它验证了一个趋势:体育场馆已经从“容器”变成“引擎”。它不只是承载赛事,而是通过短时高强度的聚集效应,把酒店、交通、零售、文娱统统拉动。
这正是香港“盛事经济”的核心逻辑。
02 红磡体育馆:记忆如何与未来衔接
相比启德的“新鲜”,红磡体育馆更像一段情感记忆。建于1983年,这里几乎见证了华语乐坛的所有高光时刻,也留下了无数体育比赛的经典画面。可以说,红磡本身就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香港红磡体育馆 图源:lcsd.gov.hk
如今,红磡已经完成升级,将作为第十五届全运会的场地。
它的意义,不在于硬件的更新,而在于一种“延续”:在启德代表未来国际化的同时,红磡代表的是在地记忆。
两者的并存,构成了香港体育空间的完整叙事。
香港红磡体育馆内部 图源:lcsd.gov.hk
值得注意的是,红磡的此次场馆升级利用的可拆卸运动木地板,让体育场馆运营的新逻辑得以实现——复合利用。日间是国际赛事的赛场,夜晚则能无缝切换为演唱会的舞台。
对于寸土寸金的香港,这种“日夜两用”的模式,正好回应了城市空间的现实需求。
畅森体育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施工的场景
畅森体育作为此次场馆升级的地板系统承建者,深感荣幸。
更让我们有所触动的是,这次升级背后折射出一个趋势:体育与演艺绝非竞争关系,而是协同关系。把这种协同关系运用得当,体育场馆就能在有限的空间里释放出更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03 十五运:香港的“历史节点”
2025年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举行。这是中国最高规格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开幕式在广州,闭幕式在深圳,而香港则承担部分比赛项目。
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排练实拍图 图源:中新网
这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也是香港文旅格局的一次跃升。启德和红磡,一个承载国际化的未来,一个承载城市记忆,共同成为十五运的舞台。对观众而言,这意味着能在香港感受国家最高水平的竞技舞台;对香港而言,这是一场“再被看见”的机会。
从启德到红磡,香港的体育场馆写下了“双重答卷”:一个展示未来的可能性,一个守护过去的记忆。它们共同说明,体育场馆早已不只是砖瓦建筑,而是城市叙事的一部分。
对畅森体育而言,能够参与其中,既是荣幸,也是责任。我们更愿意相信,每一块场地的升级,不只是为了比赛,而是为了让一座城市与世界对话,让体育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手机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