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阵子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透露,国家正加快编制“十五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并对赛事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谋划和部署。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国的体育场地将告别简单的“数量增长”,转向全方位的“质量升级”。
这次的升级,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01 从“单一”到“复合”
那些只能进行单一项目的传统体育场馆正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体育总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地总数已达484.1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突破3.0平方米。
在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好不好用”成为新的焦点。
大型体育场馆的设计越来越国际化、综合化,单一功能的体育场馆已经很难满足新的需求。
这种变化对运动地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运动木地板的选择从之前单纯满足某项体育竞赛使用,转为适应多功能使用。
我们为香港红磡体育馆改造提供的可拆卸运动地板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
畅森案例 | 香港红磡体育馆
通过专利技术,同一场地能在6小时内完成项目转换,使场馆日均利用率大大提升。这种灵活多变的地面系统,正是未来体育场馆发展的方向。
在红磡体育馆举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篮球测试赛 图源@紫荆网
未来五年,随着城市用地日益紧张,这种“一场地多用”的复合型场馆将成为主流,对专业运动地材的要求也将从“专一性”转向“适应性”。
02 从“标准”到“智能”
体育场地的智能化,远不止一块显示屏幕那么简单。
体育总局明确提出,“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鼓励开发提升观赛体验的智慧体育产品和服务”。
这预示着,“十五五”期间,智能化将成为体育场地建设的标配。
当前,运动健身场景正加速从“有没有”向“优不优”、“智不智”升级。
举例来说,近期我们参与的很多体育馆建设项目,都开始为未来接入智能传感器预留空间。
更具前瞻性的是,2026中国体博会将重点关注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场馆建设运营的新趋势。从智能灯控到能耗管理,从人流监测到安全预警,科技正在重塑我们对于体育场地的认知和体验。
03 从“新建”到“焕新”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体育场地建设的主旋律也从“新建”转向“改扩建”。
这一转变在政策层面已有明确导向。近年来,在“以改代建”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浪潮下,大批老旧运动场地焕发新生,市场结构由新增大型场馆转向基层场地改造升级。
畅森案例 | 安徽蚌埠某公园体育健身场地
例如,盐城市在主城区存量土地及公共空间嵌入健身场地设施的计划中,就充分利用了存量土地、闲置建筑、桥下空间、公园绿地、边角零地等。
我们参与多个社区体育设施改造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变化。
在一个典型的社区场地改造的案例中,我们通过专业的硅PU材料对社区老旧篮球场进行改造,不仅使其重新焕发活力,还通过科学的色彩分区,实现了同一场地的多项目共享使用。
畅森案例 | 济南某社区健身场地改造
这种“微更新”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投资更小、周期更短,却能迅速补齐群众需要的设施短板。
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来说,这无疑是提升体育场地供给的最优解。
“十五五”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体育场地建设的三大升级已然轮廓清晰。
从单一到复合的功能升级,从标准到智能的科技升级,从新建到焕新的模式升级——这三股力量将共同塑造未来五年中国体育场地的新面貌。
未来,畅森体育将继续深耕运动地材的研发与创新,为更多体育场地提供从专业运动木地板到硅PU球场,从悬浮拼装地板到塑胶跑道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助力中国体育场地建设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手机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