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这场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体育盛会,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精彩赛事,更展示着中国体育场馆建设的未来图景。
十五运开幕式 图源:央视频
作为体育设施建设者,我们格外关注这场盛会背后的“硬件”升级。
从深海1522米处采集的火种,到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的承诺,十五运正在向我们展示:体育场馆的升级,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更大更豪华”,而是向着更智能、更绿色、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01 科技创新,让场馆“会思考”
十五运的场馆,与我们平时所见的场馆有所不同,那里的地板不只是用来运动的,它们仿佛有了“生命”。
这背后,是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智慧运营管理云平台在发挥作用。这个平台能实现赛事场馆的仿真管理,增强人流分析和目标查找的能力。
图源:南方日报
简单来说,就是给场馆装上了一个“智慧大脑”。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看不见的细节。比如,自由视角系统对各种球类比赛进行全程多角度视频采集,让观众实现沉浸式观赛。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观赛体验,更让场馆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从十五运这些升级中不难窥见,未来的体育场地,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02 绿色低碳,让体育“更清洁”
十五运有一个让人惊叹的数字:90%以上的场馆都是利用现有场馆改造提升,没有新建任何大型场馆。
图源:央视网
这个数字背后,是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绿色、低碳、可持续。通过引入节能环保材料、高效机电设备、智慧照明系统等提效减碳技术,十五运建成了一批高星级绿色场馆和近零碳场馆。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赛事绿电使用量将超过1.8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体育场馆的绿色转型,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我们过去的项目中,也越来越注重环保材料的运用。比如,选择通过国际认证的环保建材,采用可回收再利用的地板系统,都是在践行同样的理念。
畅森案例 | 香港红磡体育馆的可拆卸运动木地板
体育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竞技的激情,更在于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
03 融合发展,让区域“更紧密”
十五运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这场体育盛会正在成为区域融合的催化剂。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创新的跨境赛事。在港珠澳大桥上举办的公路自行车赛,运动员们在231.8公里的赛道上6次穿越口岸,却实现了“无感通关”。
图源:央视网
同样,深港马拉松也通过深圳湾大桥连接两地,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
这种“无感通关”的体验,得益于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的应用,更是三地机制对接、标准互认的成果。
而数万名“小海豚”志愿者组成的团队,更是大湾区融合的生动写照——他们中既有来自港澳台的人士、海外华侨,也有外籍人士,共同为赛事保驾护航。
图源:央视网
体育,正在成为连接人与人、城与城之间的桥梁。
未来的体育场馆,将不再是单一功能的竞赛空间,而是集科技、环保、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从智能化的运营系统,到绿色低碳的建筑理念,再到促进区域融合的桥梁,体育场馆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未来的体育场馆,必将更加智能、更加绿色、更加人性化——这不仅是行业的趋势,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文章内图片来源已标注 如有侵权删除致歉

手机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