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学院最近开了家康复医院。
图源:人民网
一所以培养运动员、体育老师闻名的学府,突然涉足医疗领域,听起来有些跨界,但细想却在情理之中——这不是“转行”,而是一种“回归”:回归体育的本质,即对人体的深度理解与健康促进。
而这背后,是一个正在被政策与需求共同推动的广阔市场。
01 运动康复的困局与破局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意识觉醒”却“康复知识滞后”的时代。
据《2023―2024年版中国运动康复产业白皮书》统计,中国长期运动人群约4.3亿,其中运动损伤人群约1亿,而运动康复从业者却不足 10 万人。据澎湃新闻2025年报道,运动康复人才缺口高达30万人。
绝大多数人受伤后的选择十分有限:要么去医院开药止痛,治标难治本;要么在非专业机构进行“自我实验式”理疗——效果参差不齐,风险不低。
而这一困局,国家其实早有预见。
今年9月,两项重磅政策接连出台:
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运动康复打造成健康产业的支柱;
9月22日,国家体育总局跟进发布《关于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体卫融合科研创新”。
用一句话总结政策意图就是:让运动处方进入公共卫生体系,让体育融合类机构实现医保结算,最终实现“治病靠医院、康复回社区、防病用运动”的健康闭环。
02 从高校到医院,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首都体育学院并不是第一个“跨界”医疗的体育院校。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成立于1958年,早已是国家队运动员指定医疗机构;
上海体育大学旗下的上体伤骨科医院,开创了骨科术后早期康复干预模式,成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武汉体育学院附属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也开设了运动促进健康门诊,为患者开具个体化运动处方。
截至目前,在软科2025年排名的15所体育高校中,已有至少4所建立了附属医院或深度合作的医疗实体。体育高校正在系统性地打破“体育=四肢发达”的刻板印象,转而成为“运动即医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03 从场地建设者到健康生态的参与者
体育大学办医院,表面看是教育机构和医疗体系的融合,实则是整个“大体育”产业链的升级与延伸。
过去,体育产业更多聚焦在“场地—赛事—装备”的传统链条。而现在,随着“体卫融合”成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的外延正拓展至“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慢病干预”等更广阔的领域。
在这一趋势中,每一个体育产业参与者都面临角色升级。
以我们畅森体育为例,过去我们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香港红磡体育馆、成都高新区体育中心等专业场馆提供运动地板系统,思考的是如何通过专业材质与结构设计,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提升赛场表现。
畅森案例 |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
而现在,我们意识到,运动地板的专业标准与人体工学设计,其实与运动康复中“落地缓冲”“关节保护”“动态稳定”等医学需求高度契合。
这不仅是技术的延伸,更是理念的相通——我们和体育高校一样,都在从不同维度守护每个人的运动安全与健康体验。
体育大学办医院,不是跟风之举,而是时代必然。
它标志着我们对待健康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被动治病”转向“主动防病”,从“依赖药物”转向“善用运动”。
体育人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和方法,更是一种理念:运动不只是为了赢比赛,更是为了赢回健康。
而所有体育产业从业者,也正迎来一个更广阔的时代:我们交付的不再仅是产品,而是支持全民健康的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