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足联官宣了一件挺炸裂的事:
中场秀,登上世俱杯和世界杯了。
从超级碗请来麦当娜、蕾哈娜,到如今世俱杯请到J Balvin、Doja Cat、Tems联袂演出,连世界杯也要安排中场表演……竞技体育,真的越来越像综艺节目了。
超级碗中场秀 图源:icphoto
有人拍手叫好,说“这才叫盛会”;也有人吐槽:“是看比赛,还是看演唱会啊?”
当“体育+娱乐”(Sportainment)的风刮进足球、篮球、乃至校园和社区赛场,我们不禁想问:
体育空间到底该不该娱乐化?
作为一家专注体育场馆建设的公司,我们其实早就开始思考:
体育场或许正摆脱其单一的标签,成为一种多元的“生活场景”。
这场“中场秀革命”,说白了,是体育空间被重新定义的信号。
01 体育观赛,越来越像“看综艺”
在超级碗,一场中场秀吸引1.3亿人围观,比正赛还热闹,甚至被称为“美国春晚”。
在NBA,一段搞笑舞蹈或场边求婚能在社媒刷屏;
哪怕在我们本地,最近火出圈的“苏超”城市足球联赛,也少不了看台上的“喊麦哥”、中场抽奖、拉拉队表演。
苏超现场的助力拉拉队 图源:视觉江苏
我们渐渐习惯了:看比赛,不能只是看比分。
一场好的体育体验,得有氛围、有笑点、有代入感,最好还能带点“爆点”。
这不是“娱乐至死”,而是人们对“参与感”的需求变了。
而这种转变,也倒逼体育场馆不再只是功能性强,而要“好看、好玩、好逛”。
这几年我们在做的很多场馆项目,都被甲方要求:“灯光炫一点”“地板能不能定制图案”“最好能拍照打卡”……
畅森案例 | 北京中芯花园体育馆
体育空间,也在悄悄从“比赛场”变成“生活秀场”。
02 不是“娱乐化”,是“生活化”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变化。比如早年英超试水中场表演,结果被球迷一顿嘘。他们觉得:足球就该是足球,中场还唱歌跳舞太“油腻”。
这其实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
体育娱乐化,不是万能解药,关键得“看人下菜碟”。
美国人爱热闹、追求快节奏,喜欢边看比赛边“追梗”;
而欧洲球迷讲究传统、仪式感;中国观众更关注“氛围”和“性价比”。
所以与其说我们在谈“娱乐”,不如说是在谈“生活场景的多元性”。
这也是我们在参与成都高新区体育中心建设时的核心理念:这座西南地区重点民生工程,场馆定位为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于一体的“复合型运动空间”,要承接的不只是比赛,还有社群互动、群众参与、乃至社区节庆。
畅森案例 | 成都高新区体育中心
我们根据“多功能复合使用”的定位,专门设计了一套22mm实木面板+弹性缓冲结构的地板系统。结构由无纺布、胶合板、龙骨与弹性垫科学组合,不但减震回弹好,脚感也很舒适,既能承载专业赛事,也适合日常健身与社群活动。
一个空间,能既让人挥汗如雨,也让人赏心悦目。
这不是“炫技”,而是空间对城市生活的回应。
03 体育场馆,正在变成“文化空间”
我们常说,畅森体育不只是“铺地板”的,更是“铺场景”的。
今天的体育空间,不再只是比赛用地,而是承载城市文化与社交互动的重要载体。
就像香港红磡体育馆的升级案例。
作为亚洲顶级文体地标,红馆承担的,不只是赛事任务,更是演出、聚会、全民节庆的文娱阵地。
畅森案例 | 香港红磡体育馆改造现场
为迎接2025年全运会,红馆携手畅森体育完成全场馆升级,采用我们自研专利的可拆卸运动地板系统:
- 不锈钢挂钩+尼龙扣双锁结构,抗冲击性提升40%,承载力达国际赛事标准1.5倍;
- 采用独家专利可拆卸地板,多项目快速切换,篮球、羽毛球、演唱会、冰上活动都能6小时内无缝转换;
- 吸震回弹性能优异,能量回弹率达92%,有效降低运动伤害;
这套系统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体育馆功能场景转换困难的局限。
现在的红馆,白天可办赛事,晚上可开演唱会,一天多场次切换,文体双线并行,实现了真正的“城市引擎”角色。
香港红馆演唱会现场 图源:小红书
从专业比赛场,到全民文体空间,这条路,我们已经在很多项目里一脚一脚地走出来了。
中场秀火不火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给体育一个更好被看见的方式。体育场馆也许不是“娱乐的核心”,但它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热情、一个社区的活力、一段段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连接。
未来,我们愿继续为这些连接,打造更美好的舞台。让每一次运动、每一场比赛、每一场中场表演,都有一个值得登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