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一个帖子,有人感叹:“现在放假越来越没意思了,不如去看看体育比赛,幸福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底下点赞无数,评论也都在说——“真的,现场一热闹,人立马就活过来了”、“看完那场球,感觉这个假期值了”……
确实,跟朋友去看一场比赛,无论是拼尽全力的职业联赛,还是热血上头的草根赛事,总能让人莫名其妙地被点燃。
最近大火的“苏超”就是个例子——13个江苏城市组队参赛,不靠明星、不拼阵容,却靠一腔热血和一地情怀,把比赛变成了全城狂欢。观众爆满、门票炒高、文旅联动一波接一波,有人调侃它是“本年度全球五大顶级联赛”,但更多人是看完后,真心觉得开心、充实,甚至有点感动。
原本只是去凑个热闹的比赛,却不知不觉成了许多人生活中的小确幸。而我们也开始重新思考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看比赛,真的会让人变幸福吗?
01 幸福不是赢了才算,是一起看过
别以为体育观赛只是吼几嗓子、发发朋友圈那么简单。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看比赛,尤其是和朋友、家人一起看,的确可能对我们的幸福感产生深远影响。
一项对日本职业棒球球迷进行的两年跟踪研究[1]指出:球迷对球队的“认同感”,加上“参与行为”(比如去现场、穿球衣、在群里激烈讨论),如果能带来正面的情绪体验和社交满足,就可能显著提升个体的“繁荣状态”——也就是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生活状态。
简单说,不是你喜欢赢的球队就一定让你更快乐,而是你“和谁一起喜欢”,你“怎么看、怎么参与”,这些更重要。
苏超为什么火?看球的人不一定懂球,但他们懂“陪伴”和“归属”。那是你和朋友一起站在看台上大声喊的“加油”,是你为自家城市加油鼓劲的那股热血。
这就像我们做体育场馆一样,你以为大家来运动是为了健康?其实更多时候,是为了那种“被看见”“被连结”的感觉。
02 一张票,不只是看球,是一种参与感
有网友说:“我们买的不是观赛票,是融入城市的门票。”
苏超爆火背后的逻辑,正是这种“参与感”让比赛不再只是“他们的”,而是“我们的”。
这对体育空间的建设其实也提出了新的命题:不只是“建场馆”,而是“建关系”。
畅森案例 | 广东佛山国际体育文化演艺中心
在畅森体育的很多项目中,我们发现场馆越来越强调“开放性”——比如校园场馆是否允许家长进来观赛?社区球场有没有为老人设置休息区?篮球场边有没有能让小朋友参与的小活动区?
当我们从“使用功能”走向“情感功能”,体育场馆就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建筑,而是装着欢呼、泪水和掌声的“城市客厅”。
想想看,一场球赛,能让城市的陌生人变成同一战壕的战友,那一片片看台,难道不就是最好的“幸福发生地”吗?
03 好体育,不止赢球,还要赢人心
苏超之后,很多城市都在复盘:为什么一个没有明星球员、没有转播大合同的业余联赛,能掀起如此热潮?
答案也许藏在一句话里:这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赛事。
它把舞台还给了普通人,让他们从“看别人踢”变成“我们在踢”;它不谈高大上的竞技指标,而是让球迷在梗图里、在应援口号里,找回久违的快乐和认同感。
图源:大众日报
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
畅森体育过去十年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在全国各地修建更多“让人想来、愿意留”的运动场地——无论是社区球场,还是学校体育馆。
我们当然也关心环保参数、施工精度,但更关心的是:你坐在地板边,是不是想和邻座聊两句?你走进球馆,是不是想带孩子多待一会儿?
畅森案例 | 乌兰察布集宁区师范学院
一个好场馆,不止承载了比赛,也承载了人心。而一个好的观赛体验,不止是赢球,而是——有人和你一起经历。
幸福感是个大词,但它的实现却往往藏在很小的事情里:
是一场球赢了的欢呼,是输了也不走的等待,是那个你以为不会再联系的老同学,突然在球场边拍拍你肩膀:“你也来了啊?”
正如研究所说,体育观赛能带来幸福,但前提是你从中得到了归属、情绪和意义。而这一切的发生,都离不开一个能让人汇聚的“空间”。
所以我们做场馆,是在搭一个平台,让人们得以“为热爱齐聚一堂”,哪怕只是短短90分钟。
你说看比赛能不能让人幸福?
也许你下次进场的时候,答案就来了。
参考资料:
[1]Gordon, B, Yoshida, M, Inoue, Y & Biscaia, R (2025)Sport Fans and Flourishing: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Sport Fan Well-Being in Predicting Flourishing,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